首页 > 灵兽原创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2021-06-04 09:17:59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灵兽按

早前靠性价比起家,但近些年却又撕下了曾经奠定自己行业地位的性价比标签,这让呷哺呷哺的定位有些尴尬。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作者/晴山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988篇原创文章

1

曾经是呷哺呷哺铁粉的李明亮,已经很久没有再去小区附近的呷哺呷哺门店吃火锅了,原因是性价比越来越差。

过去,呷哺单人肥牛套餐只要46元,包括一份锅底、一份肥牛、一份蔬菜拼盘和一份自助小料,还赠送一份拉面。

慢慢的肥牛套餐从46元涨到52元、56元,就连锅底也从4元涨到6元、9元甚至12元;最后,连单人肥牛牛套餐也彻底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价格更高的套餐。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不止李明亮觉得呷哺呷哺的性价比在降低,在网络上随手搜索,有相同感受的消费者并不少。

“以前俩人吃,七八十块就够了,现在得一百四起步”;

“我一个人吃呷哺都要90+,有这钱我不如再添点去吃海底捞,至少服务好”……

各种吐槽的声音不绝于耳。过去,呷哺呷哺被吐糟更多的是服务,但现在更多的则是价格和性价比,也有网友戏称,呷哺呷哺已经变得“高攀不起”。

虽然价格在一路上涨,但呷哺呷哺的利润却在下降。

今年4月初,呷哺呷哺发布了盈利预警,去年全年的利润下滑同比超过九成。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根据呷哺呷哺2020年年报,呷哺呷哺营收54.55亿元,同比下降9.5%;利润1148万元,同比降低96%;经调整后的纯利润也仅为1.3亿元,同比降低67.1%。

不过,呷哺呷哺并不是餐饮业唯一如此凄惨的企业。

海底捞2020年实现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8%,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86.8%,只有3.09亿元。

此外,与今年2月份的高点相比,海底捞股价已经从85港元腰斩,最新市值只有2300多亿港元,3个月时间损失超过2000多亿元。

疫情影响使线下门店营业受阻是餐饮公司2020年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呷哺呷哺业绩下滑的原因却更为复杂。

这一切,还要从2016年说起。

2

2016年是呷哺呷哺成立的第18个年头。

彼时,消费升级的大潮滚滚而来,整个餐饮行业格局也发生了改变,餐企的定位和战略方向也纷纷调整。曾被誉为“快火锅之王”的呷哺呷哺也要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呷哺呷哺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宣布,正式启动“呷哺+品牌升级计划”,提出要把呷哺呷哺快餐品牌的“快”属性去掉,转向以“休闲”为主导的餐饮属性,以此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

升级背后则是从2016年开始,呷哺呷哺的业绩就呈疲软态势。

虽然小火锅翻台率高,但大幅扩张使成本增加,低客单不能让呷哺呷哺的业绩快速增长。从“快”变“慢”,转向“轻正餐”则能提高客单价。同时,呷哺呷哺也推出了中高端火锅品牌湊湊,弥补中高端市场的不足。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升级之后,呷哺呷哺拿掉了logo原先的黑色边框,保留明亮的橘色,呷哺呷哺方称,“这契合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自由精神”。

餐厅环境上开始改用更具质感的元素增加品质感;增加散台、调低了吧台餐桌的高度,改善用餐舒适度;增加了自助式调味台;升级产品,加入世界范围的高档食材;呷哺呷哺还以奶茶为切口,吸引年轻消费者等。

到了2018年初,呷哺呷哺的门店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进驻武汉市场时,甚至开出了千平方米的大店。

经过了大幅度的门店升级装修之后,呷哺呷哺认为自己开始走在了休闲、精致、高端路线。

但这种转型却被一些消费者认为体现在装修上,菜品和服务并没有进步。甚至有网友吐槽,“连麻酱都没以前好吃了”。

呷哺呷哺的转型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从业绩上看,也并不理想。

在2015年-2018年财报可见,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86.52%、39.92%、14.13%和10.00%,增长呈持续下降状态。

早前靠性价比起家,但近些年却又撕下了曾经奠定自己行业地位的性价比标签,这让呷哺呷哺的定位有些尴尬。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此外, 查看呷哺呷哺的财报,其客单价从2015年的46.8元涨到2020年的62.3元。

不过,这份纸面上的顾客人均消费,无疑与消费者们人均70-90元的“体感价格”有很大差距。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两个版本的人均价格的落差之间,隐去的是呷哺呷哺的获客成本。

换句话说,来呷哺呷哺消费的顾客,不再是自发而来,而是被广告营销引诱来,这无形中凸显了呷哺呷哺在竞争力上的缺失。

再看翻台率。巅峰时期的呷哺呷哺,部分门店的翻台率一度高达7次/天。但到2014年底,呷哺呷哺在港股上市,历年的财报见证了它翻台率一路直降。

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从2014年的3.8,跌到2015-2017年的3.4、3.3,再到2018-2019的2.8、2.6,直到2020年的2.3。

此中间从未反弹。

早在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呷哺呷哺的年内利润就已经同比下滑37.7%。这是近几年来呷哺呷哺首次年度净利负增长。可见,疫情并非呷哺呷哺业绩下滑的唯一原因。

3

5月21日,呷哺呷哺公告,由于集团若干子品牌的表现未能达致董事会预期,故解任赵怡集团行政总裁职务,自5月20日生效。

同时,呷哺品牌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获委任为行政总裁。

这距离凑凑CEO离职刚刚过去一个月。4月16日,呷哺呷哺发布公告表示,张振纬因个人原因离职,不再担任凑凑CEO职务,同时张振纬卸任公司所有职务,凑凑各部门、各区域负责人暂时向集团董事长贺光启汇报。

截至目前,贺光启为呷哺呷哺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持有公司41.46%的股权。

高管的离职引起了呷哺呷哺股价的变动。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据自媒体《豹变》的文章,高盛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张振纬执行力强劲,投资者需要注意湊湊CEO离职的相关风险。

张振纬的离职直接影响到了资本市场对于呷哺呷哺的看法。早在张振纬离职前,呷哺呷哺的股东高瓴资本和摩根就上演了一场资本逃亡,两家机构从3月15日就开始对呷哺呷哺进行了清仓式减持。

最近3个月来,呷哺呷哺的股价一直在下滑,2月份股价最高达到了27港元,如今股价已不足10港元,跌去了60%,市值损失180亿港元左右。按5月27日收盘价计算,目前呷哺呷哺的市值只有105亿港元左右。

当然,也有资本看好呷哺呷哺。

雪湖资本是呷哺呷哺的长线投资者,2016年3月首次购入呷哺呷哺股份。

2020年1月9日,雪湖资本宣布再度增持呷哺呷哺,最新持股占比达到7.52%,为呷哺呷哺第三大股东。此次雪湖资本增持后的最新持股总数为8132.1万股。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这也是继2019年6月增持呷哺呷哺后,雪湖资本再次出手该股。

值得注意的是,雪湖资本同时也曾是2018年海底捞香港IPO的基石投机者之一。

雪湖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自铭表示,会一直很关注餐饮行业,之所以选择投资呷哺呷哺,是因为看中了其品牌优势、运营经验以及供应链。

除了雪湖资本的战略投资,有些机构在进入2021年以来,对呷哺呷哺持“买入”评级。

5月初,国元国际表示,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 16.0 港元。保留原预测并引入2023年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EPS分别为0.48/0.62/0.80 元,参考公司疫情前历史平均估值并考虑到凑凑 CEO 离职可能对品牌短期运营带来的不确定性,给予16港元的目标价,对应2022年22倍PE,较现价有30.3%的涨幅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除此之外,头豹研究院对呷哺呷哺核心风险因素做了一定的描述。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需要重点防范行业竞争加剧对品牌价值的不利影响。火锅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头部火锅品牌均在打造差异化定位来吸引客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若对市场竞争加剧的应对能力较弱,呷哺呷哺品牌形象存下滑风险,将对盈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将损害呷哺呷哺信誉及品牌形象,对其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头豹研究院表示,呷哺呷哺的供应链管理存在风险。火锅品质依赖食材新鲜度及质量,随着门店的不断扩张,存货管理、物流配送等压力将增大。

此上描述或许需要一定时间来验证风险,现在摆在眼前的“风险”是高层震荡,呷哺呷哺股价的大幅波动。

在发布解任公告后,贺光启选择第一时间出来面对媒体。

4

5月21日下午,呷哺呷哺创始人兼董事长贺光启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适当的人员变动对企业来说是好的现象,且对公司业绩不会有影响。

贺光启接任CEO后,将重点对呷哺集团的各方面及子品牌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人员薪酬激励以及产品优化。

贺光启表示,自己再度接任CEO后,将对呷哺呷哺集团的资源进行整合。

“例如原来呷哺呷哺、湊湊以及食品都拥有各自的会员系统,整合力度不够,不利于增加会员数量和黏性。包括研发、HR,招聘今后也将整合统一。”贺光启认为,一旦资源整合成功,未来呷哺呷哺将在华东和华南地区都会有所突破,预计可以达到一年开设500家门店的速度,其高端品牌in xiabuxiabu也预计未来会开出500家左右的门店。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同时,贺光启还会在接任后对人员的薪酬激励进行调整,让门店员工的收入与其贡献直接挂钩。

“原来门店的领位员不管领了多少顾客,待遇都一样,这是不公平的,工作人员的辛苦要与酬劳结合。”此外,呷哺呷哺集团还有望在今年之内开放内部合伙加盟方式。对于门店的店长,也会开放获利分红。

呷哺呷哺原本预计今年开出100家门店,但截至目前新开门店数量不到20家,也遇到了诸如异地拓展等问题。

贺光启表示,集团的发展一直是各个品牌、部门共同的努力,各品牌、各部门将会持续地注入力量。“我们会将现有的两个版本继续进行市场测试,将好的推向高端市场部分。”

湊湊将在现有基础上,更加聚焦年轻人,从装修、服务、菜品,都会以年轻人的诉求为方向继续发展。“呷哺呷哺和湊湊都将聚焦自己的客群,不会去做‘全覆盖’。” 贺光启称。

“高攀不起”的呷哺呷哺

贺光启还表示,未来会培养新的CEO接班人。

自媒体《筷玩思维》在4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内部员工称其‘悲哀’并亲述N宗罪,呷哺呷哺何以沦落至此?》的文章,文章称与呷哺呷哺内部的数位资深高管进行了沟通,并指出了呷哺呷哺存在的问题。诸如:官僚主义、内斗、擅长扒皮,不陪酒、不站队就几乎永无出头之日;一直停留在幻想里,幻想我们是上帝,幻想无论呷哺给什么,顾客都会买单等。

如今已经23岁的呷哺呷哺,一路走来浮浮沉沉, 经历了“呷哺呷哺猪血充鸭血”乌龙事件、消费者“火锅中吃出老鼠”事件、2016年转型、2018年股价受挫、列为被执行人等。

这些已足够引起呷哺呷哺的重视,毕竟很多知名的品牌也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呷哺呷哺想要继续走下去,并寻求突破,还需要更多思量。(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媒体哪敢吃人血馒头?

  • 中国零售业的2022:有希望,活下去

  • 人大代表王填:商业不动产应纳入公募REITs 区别于住宅类调控

  • 谁的潼关谁的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