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1691篇原创文章
宏观上的几个百分点,到了商超层面,就是几毛钱、一斤菜、一车货的变化。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求稳”的CPI
9月份的CPI数据呈现出一种由结构性因素叠加形成的平稳状态。
这是时隔近19个月,核心CPI涨幅首次回到1%。
表面上看物价运行稳定,但内部差异明显。食品价格持续走低,是拉动整体CPI下降的主要原因;服务类消费价格则稳步回升,两者的分化,让这份平稳显得并不均衡。
数据显示,食品项是9月CPI下降的核心因素。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4.4%,拉低CPI约0.83个百分点。
其中,猪肉下降17%,对总体指数的影响约为0.26个百分点。自年中以来,猪肉价格连续走低,9月份跌幅继续扩大。养殖端亏损加深,部分养殖户开始减少出栏,但短期内供给仍旧宽松。
蛋类和水果的走势也同样向下。9月蛋类同比下降11.9%,水果下降4.2%,环比均呈负增长。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这一阶段的食品价格下滑,主要源于供给充足与消费偏弱的叠加效应。农产品的丰产推动价格继续回落,而节日消费尚未启动,需求端的提振不足。
食品价格的下降,使整体CPI维持低位运行。9月CPI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1%,处于温和区间。
然而,这一平稳仅是表面现象。另一组数据显示,非食品类价格正在缓慢回升。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为时隔近19个月核心CPI涨幅再次回到“1%”的水平,这是连续第五个月回升。
核心CPI的变化,反映出消费结构在调整。商品类价格变化有限,服务类则上升明显。衣着价格同比涨1.7%,生活用品及相关服务涨2.2%,但真正推动核心CPI上行的,是旅游、租房和交通等周期性服务支出。9月份假期临近,出行、住宿需求增加,带动价格上涨;医疗、教育等非周期性服务则保持稳定。
换言之,居民的消费重心出现从“吃穿”向“出行、服务”倾斜的趋势。
因此,9月的市场结构呈现出清晰分化:食品在下降、服务在上升。前者体现供给端的充裕与生产的压力,后者反映需求端的回暖与消费活动的恢复。整体价格看似安稳,实则内部冷热不均。
表面平稳背后,结构性变化已在显现。
数据中提到“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3.7%”,这一数字基于去年较高基期统计,并未捕捉到当月持续阴雨对产地蔬菜供应的影响。据部分产区反馈,山东、河北等地自9月下旬起连续降雨,部分露地蔬菜采收延迟,运输受阻,供给压力可能正在积累,但这部分情况尚未在当月数据中显现。
多位分析人士当时指出,9月的平静更像是一种“阶段性抵消”。食品价格大幅下行,可能掩盖服务类价格上扬;但其背后暗含产地利润收缩、供给风险加剧。随着天气变化、节日临近,以及秋冬季市场需求上扬,食品价格在后续月份出现回升的可能性较大。
一位研究机构分析师在接受《灵兽》采访时表示,食品供应端的波动往往滞后于数据表现。“9月价格稳定,不代表风险完全消退。连阴雨和运输延误的问题,在10月会集中暴露。”
2
部分地区蔬菜价格大幅上涨
进入10月,市场形势出现显著变化。
9月CPI报告中“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3.7%”的数字,却很快被市场价格扭转。部分地区黄瓜、西红柿、菠菜轮番上涨,涨幅明显。
“早上3块,下午就要4块多。”一位连锁商超的生鲜采购负责人向《灵兽》表示。在超市里,价格同样一夜翻涨。西红柿卖到4.99元一斤,蒜苔3.58元,菜花2.99元,而旁边的鸡蛋仍是3元出头。以前“蛋比菜贵”,如今却出现“部分蔬菜菜价高于蛋价”的现象。
核心原因之一是天气因素。自入秋以来,多地尤其是山东等蔬菜主产区遭遇连续阴雨。影响从田间地头一路传导至零售货架,形成“三重压力”。
首先,是采收。雨水让田地积水,蔬菜无法采摘和运输,成熟的菜滞留地头未能及时收割,市场供应骤减。
其次,是产量。阴雨天气拉长了作物成熟周期,影响光照,在高湿环境下,叶菜容易腐烂,单产下降。
最后,是运输与损耗。湿度大导致腐坏加剧,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大幅上升。这些环节叠加,最终推高了零售端的价格。
上述生鲜采购负责人称,天气的扰动让市场的季节性规律被打乱。往年入秋菜价会出现短暂波动,随后回落。但今年的上涨速度和幅度都明显超出历史均值。货少价高的逻辑在短期内形成闭环,难采,批发少送,商超进价上升,消费者买菜的成本显著上升。
“这轮菜价上涨速度较快。”多位超市采购负责人透露,从9月底到10月中旬,部分菜品进货价涨了两成以上,进货周期也被迫缩短。
这场突发的菜价上涨并非全面通胀,而是典型的气候性、结构性波动。
从宏观看,9月的低迷意味着供给过剩、需求平缓;从微观看,10月的强劲反弹则是供需断点带来的短暂失衡。两者的变化不仅是统计口径的差异,更是经济运行在现实中的表现。食品项权重巨大,一旦价格集中波动,整体CPI即便平稳,难以完全遮盖消费端的压力。
对零售业而言,这种波动对零售企业而言是现实挑战。商超要维持稳定供应,又要在进货成本大幅抬升时平衡零售价。既要兼顾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又要保障企业的利润空间。
在这一轮波动中,它们成了市场情绪的缓冲层,也是供需恢复的关键节点。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若天气在11月逐渐转好,供应恢复后菜价有望回调。但若要回调,需等待一段时日,但压力已开始显现于零售端。
3
对商超的影响
在宏观数据之外,食品价格的变化在终端表现尤为迅速。
区域连锁商超采购负责人王鹏(化名)向《灵兽》直言,今年他们的经营更需要精打细算。“顾客看到价格降了觉得是好事,但我们还得盯着进货价和毛利率,不是降价就能多赚。”
这几个月,猪肉、鸡蛋、蔬菜都有明显的降幅,9月猪肉同比下降17%,蔬菜降了13.7%。零售端的感受是,销量可能多了,但对应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还有多位商超管理者透露,三季度生鲜毛利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至1.5个百分点。尤其蔬菜,受连阴雨影响,部分产区减产,部分应季菜价格迅速上涨,运输和储存损耗也随之增加。雨季期间,叶菜类损耗率显著上升。一些商超开始缩短采购周期,把更多货源放在周边县区,以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降低风险。
另外,食品价格走低,也推动商超寻找新的利润支撑。多位从业者反映,家居清洁、小家电、个人护理用品的销量今年都有增长,这类商品毛利比日常食品高,成为弥补的渠道之一。
一些门店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这些品类的占比有所提升。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还在,但也愿意在品质、便利这些方面多花一点钱。王鹏认为:“比价是常态,但大家更希望价格别大起大落,商品要稳定。”
在购物习惯变化的影响下,王鹏透露,不少商超也做了结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扩充平价商品的品类,保证日常选择的范围;另一方面,调整布局,把附加值更高的品类放在容易被看到的位置。核心CPI的回升在这里也有体现,不少门店的熟食、烘焙、半成品菜销售额都有增加。这些品类周转快、毛利高,成了重点发展的方向。
价格波动也是库存管理的考验。尤其是食品价格下降的阶段,如果进货不控,很容易库存积压;上涨的时候,又可能出现缺货风险。为了避免损耗,对重点品类做实时观察,每天都根据销售情况来调整进货量,“过去是按周订,现在几乎每日一调。”王鹏补充。
这种变化,让商超整体运营更强调效率和灵活度。食品类商品不再追求单品的高利润,而是靠整体毛利和周转速度来维持。非食品类则通过结构调整和精准定价带动增长。销售策略也更务实,减少长期促销,更多针对即时需求做价格微调,保持客流稳定。
接下来,王鹏判断,进入四季度,蔬菜价格可能还会上涨。但只要供货顺畅,整体风险就可控。他强调,不是盯着涨跌做决策,而是根据市场和供应节奏调整,“顾客来买的时候能买到,价格合理,这才是关键”。
宏观上的几个百分点,到了商超层面,就是几毛钱、一斤菜、一车货的变化。食品价格趋稳、核心项目缓步上行的情况下,商超的经营思路也在调整:库存更轻、周转更快、定价更清晰。这是应对市场波动,也是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灵兽传媒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