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对于对于区域零售商而言,革命时刻已经到来商而言,革命时刻已经到来

2025-09-23 10:01:59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682篇原创文章

未来零售的竞争不再是店铺规模和促销力度,而是商品力+供应链+心智的综合竞争。

作者/李又寻欢

ID/lingshouke


“消费者没有抛弃实体零售,而是实体零售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消费者。”蚂蚁商联董事长田建忠对《灵兽》表示。

自2012年以来,中国零售业经历从学习国外技术与管理逐步走向自主创新,但疫情三年推动了结构性变革,堪称“革命性重构”。

2025年的零售业,正站在“革命时刻”。疫情余波、市场变化、人口结构转换、消费分层,让传统零售的渐进式改良失效,行业正被迫“推倒重来”。

在田建忠看来,答案已经很清晰:商品力,自有品牌,供应链深耕。

1

消费切换的危与机

对于时下的实体零售行业,田建忠坦言:“现在不是小修小补的时候,而是必须革命。”

他总结了“三个倒逼”:

市场环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放缓至约3.5%,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样趋缓,消费进入“存量博弈”。

人口变化:16-45岁的主力消费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40%左右,而这个群体覆盖80后、90后、00后,属于新生代消费人群。近年来叠加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等因素,消费习惯与消费动力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生活方式改变:外卖、即食、预制菜快速渗透,数据显示2024年外卖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3%。今年的外卖大战更是进一步冲击了传统超市里的米、油、酱、醋等基础品类。

这些叠加因素,造成了零售供给侧与需求侧出现明显错位。

而在另一面,年轻人的消费逻辑也变了。

“年轻人不是不逛超市,而是不逛‘不值得逛’的超市。”田建忠以Z世代消费举例说,他们特征鲜明:不为便宜买单,也不愿交“智商税”;重颜值,讲体验,追求情绪价值;消费“该花花、该省省”:可以为演唱会花几千元,但日常生活注重性价比。

“我们分析过年轻人的购物数据,他们更看重‘值得感’。而不少门店还在用90年代的逻辑卖货,结果自然没人买账。”蚂蚁商联总经理郑超补充道。

实质上,线下零售遭遇的困境,本质是商品力不足:SKU庞杂但没有真正打动人的商品;促销手段虽多,但却难赢得消费者信任;场景老旧,体验感匮乏。

“危机的另一面就是机会。”田建忠认为,年轻人需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匹配他们生活方式的商品。谁能提供,谁就能得到发展。

2

自有品牌的底线和触点

在欧美,零售商的护城河往往来自自有品牌。欧洲零售商PB平均占比在40%以上,折扣店如Aldi、Lidl甚至高达90%;美国的Costco,PB品牌Kirkland占到总销售额的30%以上,是会员忠诚度的关键。

而在中国,多数零售商PB占比仍停留在3%—5%。相关行业数据统计显示,只有少数零售商达到20%以上,比如盒马是其中代表,PB占比超过40%。

这意味着,中国零售商在自有品牌上的差距依然巨大。

作为自有品牌的开发者和运营者,蚂蚁商联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有着自己的领悟。田建忠的总结是,开发自有品牌,“品质是底线,颜值是触点,价格是桥梁。”

因为,品质决定能否建立信任,颜值决定能否吸引年轻人第一眼驻足,价格则是消费者愿意持续复购的桥梁。

“不要把自有品牌当成便宜货。”他强调,“那样死得更快。要么做精品,要么就不要做。”

蚂蚁商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有品牌方法论:

42道流程,涵盖研发、选厂、验厂、检测、包装、营销;

8个关键岗位,从研发、品控到包装设计、数据分析;

分层品牌矩阵:惠惠熊——全品类,极致性价比;极货——日用品、非食品,务实派的生活家;饕厨——放心食材与家庭餐桌;我得——休闲食品饮料;即畅——啤酒;真迹——酒类;萌享趣——宠物商品等等。

这种体系让自有品牌不再是所谓的“贴牌”,而是一项完备的系统工程。

与一些头部企业的自有品牌相比,蚂蚁商联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比如PB占比40%的盒马,依靠研发和直采,定位城市中产;奥乐齐和沃尔玛社区店靠硬折扣和极致质价比突围。相比之下,蚂蚁商联的定位是:帮区域零售商“借船出海”,通过联合开发+数据赋能,降低自有品牌的门槛和风险。

通过SKU瘦身与效率提升,蚂蚁商联在自有品牌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其SKU从4600个缩减到了1600个。

结果是:销售额不降反升,库存周转率提升10%-20%。

“不是商品多就是好,而是商品精才是好。”田建忠强调。

蚂蚁商联打通了近100家成员企业的数据链。蚂蚁商联副总经理金光举例称,通过打通成员企业的销售、库存和采购数据,商联发现某些区域的休闲零食销量远高于全国平均,但门店陈列不足。调整后,该类商品销售提升了30%。

这个数据系统提供三类服务:

比价:帮助企业和供应商谈判,一年能省下高额成本;

淘汰:提示哪些品类低效、滞销;

预测:基于区域差异,预测下一期潜力品类。

这是过去区域零售商无法做到的。“以前大家各做各的,信息不对称,结果浪费严重。现在打通后,我们能告诉企业哪些SKU该加,哪些该减。”

3

区域零售的另一种打法

对中小零售商来说,独立开发自有品牌成本高、风险大。比如哪怕只是最小规模地做标签印刷,也要按最低量起订,一次投入少也要五万元。可一旦产品线扩展到 200个单品,这笔账立刻变成 1000 万的资金压力。

问题在于,不少老板并没有真正算清楚这笔账,直到投入时才发现风险巨大。资金占压、周转压力、库存风险……独立开发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自有品牌开发不能盲动。”田建忠提醒, 借助商联的集采、研发和数据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他用了一个比喻。“不要自己造船出海,要借船出海。”

很多零售商担心消费分层让市场萎缩。但田建忠认为这是机会:“不要怕‘吃不起的人多’,要善于找‘吃得起且愿意买’的人。”

换句话说,精准定位比盲目扩张更重要。

零售行业的核心逻辑已经发生转变,过去拼的是“卖得多”,如今更重要的是“卖得对”。田建忠认为,零售企业要活下去,就必须作专、作精、作细、作深。

作专:品类聚焦。聚焦高频刚需品类,形成拳头商品。比如大米、油、调味品,通过集中采购形成价格优势。

作精:标准化+差异化。自有品牌开发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确保差异化。不是所有SKU都做,而是选对、做深。

作细:体验与服务。体验不是花哨的陈列,而是消费者能“买得安心、吃得放心”。一是改善场景体验:明厨亮灶、透明操作间、品牌联名、短保甜品等,提升信任感和购买意愿。二是联动线上:线上发券、线下核销+到家服务,激发“懒人经济”新需求。三是强化内容链接:通过社群、小视频建立持续认知。

作深:供应链渗透。深入产地,联合制定标准,签订长期契约,让供应链真正可控,建立品质与信任。

消费场景和客群需求的变化正在重塑门店运营的重心。《灵兽》了解到,绿城超市调改过的部分门店,夜间经营的表现尤为突出,客流量比平时增长了两到三倍。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与年轻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他们更愿意在夜晚寻找一种“烟火气+即时食”的氛围,既要有便捷的就餐选择,又希望感受到生活的热闹和真实。

这种现象也让企业重新思考商品结构与服务模式。如果只是盲目追求销量,很容易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而“卖得对”则意味着要精准满足目标客群的情境化需求。从白天到夜晚,从家庭餐桌到即时消费场景,零售企业必须更敏锐地捕捉这些细分需求,并通过供应链和场景化运营来转化为竞争优势。

消费切换在倒逼转型,自有品牌是护城河,数据赋能是突破短板的工具。对于区域零售商而言,革命时刻已经到来。在田建忠看来,未来零售的竞争不再是店铺规模和促销力度,而是商品力+供应链+心智的综合竞争。

这也许将助力区域零售穿越下一个十年。(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盛和汤龙:零售数字化,开启经营导航

  • 叮咚买菜规模创新高:三季度GMV 72.7亿元,全年预计新开仓110个

  • 今年已涨薪2次!京东4000名采销“新兄弟”能否为直播电商破局 作者

  • 勇于改变,拥抱回暖:北京连锁与物流协会携手行业企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