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山姆遭遇“选品风波”

2025-07-21 09:22:59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644篇原创文章

未来,会员制零售乃至商超零售的胜负手,依然是“差异化”与“信任力”。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一盒好丽友引发的“风波”

“逛山姆,仿佛回到了沃尔玛。”

这句调侃,最近成了大众谈论起山姆的口头禅。争议的导火索,不是别的,是一盒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好丽友派。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好丽友派虽然经过“山姆化”处理——减糖80%、可可含量提升30%,包装上主打“低糖健康”,与山姆一贯推崇的健康生活理念保持一致——但在消费者眼中,这种“微创新”并未改变其本质属性。

山姆会员们的反馈极为直接——数百条差评迅速涌向新品评论区。

争议的焦点并非口味和配方,而是身份感的错位:为何一个在“中外配料不同”争议中曾被推上风口的大众品牌,为何能出现在山姆这个象征“品质甄选”的货架上?对许多会员而言,这不仅冲击了对“山姆严选”的信任,也动摇了260元甚至680元年费背后的价值认同。

风波很快蔓延,好丽友并非个案。包括卫龙、溜溜梅、盼盼等更多大众品牌产品出现在山姆货架,甚至在包装和价签上故意淡化原有品牌标识,以山姆专供款或其他形式出现。

比如,盼盼摇身一变成为“panpan”,洽洽也以“chacheer”亮相,这些改头换面的品牌,在会员看来只是“老瓶装新酒”。

同时,随着这些大众品牌产品的上架,部分曾经引发会员抢购、塑造山姆独特标签的爆款商品却悄然下架。商品结构的变化,使山姆在会员心中的形象逐渐模糊,所以才会有会员觉得“山姆越来越像沃尔玛”。

正如一位网友点评:会员们的核心诉求并非单纯的商品多样性,而是希望通过付费获得“被精选”的优越体验和圈层认同。

事件发生后,山姆快速反应:7月15日紧急下架争议商品,并公开回应“将会员反馈纳入选品策略”。这种速度和透明度,在传统零售商中并不常见。而会员能参与选品决策本身,也正是会员经济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

这场由好丽友、盼盼引发的“会员吐槽”,无疑将山姆推向了行业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件背后,是零售行业正面临着的一个核心挑战:在渠道和商品日益趋同的今天,零售商的核心竞争力究竟为何?

2

为什么引发吐槽?

山姆自己也不会想到,把好丽友等新品牌商品摆上货架居然会引发会员的吐槽和疑问。

一方面,是在许多会员心中,山姆是“严选”、“高品质”的代名词。“严选”的背后,是可信任的选品规则和食品安全。

成为山姆会员,就是为了得到的差异化商品和服务。年费花得值不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通渠道买不到品质更优的商品。

有会员在网络上吐槽:“好丽友、卫龙等这些零食在小区楼下的超市也能买到,我为什么还要专门去山姆买?”

对于会员来说,山姆的核心吸引力从来不是价格,而是“你在别处买不到”的独特体验。

另一方面,选品这波选择的品牌本身存在争议。比如好丽友,曾因“中外配料不同”被指责区别对待中国市场。虽然品牌方后来澄清是“翻译误差”或“原料标注标准不同”,但一旦信任出现裂痕,就很难完全修复。

尤其是在当下食品安全和健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品牌历史和品质把控的敏感度只会越来越高。一位食品行业分析师向《灵兽》表示:“山姆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会员把关品质,品牌一旦有过争议,即使推出新配方,也很难立刻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会员对平台的信任,不仅包含了对产品物理属性(如配料、安全性)的信任,更包含了对平台价值判断和品牌筛选原则的信任。会员期待平台能替自己过滤掉不仅是品质不佳的商品,也包括那些可能带来心理不适或信任风险的品牌。

再加上,山姆的高价值会员群体,对于商品的独特性和高标准有着更高的期望。

众所周知,卓越会员贡献了山姆超过六成的营收,这些忠诚但挑剔的用户,一旦失望,便会直接影响山姆的会员体系稳定。

上述食品行业分析师还表示:“山姆在中国的快速扩张也在选品上带来了压力。”

任何零售企业在快速扩张阶段,都会面临供应链和商品丰富度的巨大压力。为了支撑新店的快速铺开,与成熟、高效的大众品牌合作,是一条高效的路径。这在商业逻辑上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这种服务于“增长”的策略,可能与服务于“核心会员”的期望产生了冲突。

当会员开始感觉到山姆的选品策略开始向更广泛的受众倾斜,商品变得不再那么“精挑细选”时,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便会最先受到影响。但好在山姆反应较快,迅速下架了商品。

3

差异化是命门?

山姆此次因选品引发的争议,不仅是会员对山姆“严选”、“独特性”期望的集中表达,也为整个零售行业,尤其是会员制零售业态,带来了诸多值得深思的启示。

事实上,会员制零售的商业模式,其根基并非那几百元的年费门槛,而是其承诺的一种“价值契约”。

这份契约的核心,就是“差异化”——我能为你提供别处没有的商品、体验和价值感。山姆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正是因为它成功地在选品、供应链和会员服务上,构建起了这道坚固的“差异化”壁垒。

但差异化一旦被削弱,会员的忠诚和溢价意愿也会随之动摇。

再回看本次的山姆事件,会员为之买单的,其实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筛选服务”——相信山姆能够用专业眼光过滤掉平庸,呈现精粹。如果平台商品与普通渠道趋同,这份契约也就失效了。

正如一位零售行业分析师向《灵兽》所言,“会员店的差异化,更在于供应链里那些外人看不见的深度定制和商品共创。”

比如,有的会员店会与法国顶级面粉供应商独家合作,甚至请MOF级别烘焙大师参与研发,最终呈现出的产品口感和品质,远超普通面包房。这背后,是对品质的执着,是普通渠道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在所有差异化手段中,发展自有品牌,无疑是能构建长期壁垒的一招。无论是Costco的Kirkland,还是山姆的Member’s Mark,强大的自有品牌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利润补充或品类填充。它已经成为会员店区别于传统商超和电商的“名片”。

首先,它意味着“话语权的回归”。 强大的自有品牌让零售商从一个被动的“渠道方”,转型为主动的“产品定义者”。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Costco的明星产品——Kirkland Signature有机花生酱。Costco的买手团队发现会员对健康、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市面上的有机花生酱价格普遍偏高。于是,他们直接与全球最大的花生种植商合作,从原料端控制成本和品质,开发出了配料表极其干净且价格极具竞争力的自有品牌花生酱。这款产品不仅迅速成为爆款,更定义了“高品质有机花生酱”的市场标准,这就是话语权的体现。

其次,它是“商业模式的压舱石”。自有品牌能够提升毛利率,增强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为持续的品质升级、服务创新和价格优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形成一个正向的商业循环。

以奥乐齐(ALDI)为例,其自有品牌占比高达90%以上。正是这种模式,让它能够在保持极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依然能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山姆的这场风波,给所有高歌猛进的零售商提了一个醒:必须时刻回归到“用户价值”这个商业的根本。

每一次看似被“吐槽”的风波,背后都是一次“消费预期的跃升”。从另一个角度看,山姆会员高度“参与选品”,也警醒了山姆,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

今天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商品“好用”,而更看重“好挑”、“好信”、“好故事”。山姆这次选品风波,正说明它已经站在了下一阶段的门槛上:从“选货平台”转向“生活方式共创者”。

这也意味着,未来的零售竞争,不再只是“谁能铺得更快、SKU更多”,而是“谁能持续与用户共识对齐”。

正如一位资深会员所言:“我愿意续费,是因为相信这里有我想要的生活,不只是几包零食这么简单。” 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会员经济的本质——用户购买的,是对一种更优生活方式的向往和信任。

未来,会员制零售乃至商超零售的胜负手,依然是“差异化”与“信任力”。(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盛和汤龙:零售数字化,开启经营导航

  • 叮咚买菜规模创新高:三季度GMV 72.7亿元,全年预计新开仓110个

  • 今年已涨薪2次!京东4000名采销“新兄弟”能否为直播电商破局 作者

  • 勇于改变,拥抱回暖:北京连锁与物流协会携手行业企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