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告别1元时代,共享充电宝用不起了?

2020-12-07 09:37:51投资界 · 周佳丽

商业新资讯 就在灵兽网 www.lingshouke.cn

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了。

近段时间,有用户发现曾经2小时只需要2元的共享充电宝,现在要花10元,甚至出现每小时收费10元的情况。上海环球港附近为例,用户使用怪兽充电81分钟后花费了8元,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又一次悄悄涨价。

回想起2017年,共享充电宝异军突起。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一度创下10天融资3亿、40天内涌入12亿的记录,近30家明星VC机构入局。经历三年洗牌后,最终留下了“三电一兽”(街电、小电、来电、怪兽)。被王思聪看衰的共享充电宝,竟然先后宣布盈利。

直至今年5月,美团充电宝卷土重来,不但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并大肆地推,还掀起了一场百城大战。与此同时,小电科技率先递交了创业板IPO招股书,争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显然,这不再是一门小小的生意。

告别1元时代:1小时10元

共享充电宝悄悄涨价了

人民开始用不起充电宝。

投资界经过对比发现,目前市面上共享充电宝的定价大同小异,随所在区域的不同有所浮动,价格多为1.5元/半小时、2元/半小时,类似于影院、酒吧等娱乐场所计费2.5元/半小时,而景区、高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地区则要4元/半小时,甚至10元/每小时。

以上海为例,在上海环球港附近的怪兽充电的计费规则为:5分钟内免费;4元/小时,28元/24小时;封顶99元。在使用81分钟(1小时21分钟)后共花费8元。也就是说,超过的21分钟是按1小时4元来收费的。

事实上,近年来共享充电宝一直在持续涨价。2017年,在共享经济的风潮下,共享充电宝横空出世,玩家拥挤,为了快速推广品牌争抢份额,大多数品牌选择1小时免租金的收费标准。2018年,在消费习惯得到教育完善后,共享充电宝开始第一轮涨价,普遍加价到1元/小时。到了2019年,分场景定价模式正式开启,每小时收费8元的共享充电宝开始出现;直至今年,共享充电宝平均租金进一步提高,分场景提价成为行业共识。

一些共享充电宝品牌也将价格单位由“每小时”调整到“每半小时”,甚至挑选某个使用频率高的时段(如周末等节假日),悄悄把设备价格整体调高。消费者在归还后才意识到最终价格的冲击力,疾呼“太贵了”。

告别1元时代,共享充电宝悄悄涨价一事引发热议,一度被推上微博热搜。对于现在的价格网友直呼“无法接受”、“太不划算了,用不起”、“租一天的钱不如买个新的”......

针对涨价问题,街电方面曾回应称,价格是根据市场来调整的,不同的区域和柜机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具体的价格可通过扫码提示规则来查询,街电不会在某个时段突然涨价。无独有偶,怪兽充电方面也表示,不同的门店有不同的收费情况,并不是平台调价,不同的门店根据整体的营运划分以及区域划分综合制定的。

曾经只要1元的共享充电宝,为何变着法子涨价?烧钱式扩张的激进模式对“三电一兽”现金流造成不小压力,为维持盈利势头,它们开始悄悄涨价。除此之外,高流量商家提高入场费和分成比例也是重要原因。根据央视调查,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酒吧,共享充电宝的入场费甚至高达每年20万元,品牌与商家之间大多五五平分,也有品牌给到商家7成的比例。

共享充电宝是否还会继续涨价?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某些点位上,涨价的行为还是会存在。”只是在这一波涨价后,玩家能否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存活下来,结果还是未知数。

共享充电宝的疯狂岁月

VC/PE撒钱,40天涌入12亿

被王思聪看衰的共享充电宝,如何活到了现在?

时间拉回三年前,共享单车的风潮带动共享经济概念的火爆,共享充电宝异军突起成为资本宠儿。2017年上半年最疯狂时,仅仅10天行业融资金额近3亿,40天内涌入12亿,近30家明星机构入局。

可以看到,如今驰骋疆场的共享充电宝玩家的背后,资本力量不容小觑。小电科技潜伏着金沙江创投、腾讯投资、鼎晖投资、道生资本、红杉中国、高榕资本等超10家知名VC/PE机构。怪兽充电也有高瓴资本、顺为资本、蓝驰创投、软银亚洲等一众资本的加持。

短短一年,情况急转直下。共享充电宝行业因共享经济的降温而融资渐缓,资本趋于谨慎,行业倒闭潮也开始出现。乐电、pp充电、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河马充电等先后进行项目清算,行业融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仅有少数头部品牌进入A轮后融资。

一直以来,“三电一兽”都在快速跑马圈地,背后是渠道之争、点位之争。为了争夺线下优质商家,各家充电宝企业纷纷让利,给商家更多的分成权,有的甚至给商家进场费,第一梯队看似势均力敌的局面才得以维系。

经过“百电大战”的厮杀、洗牌、分层等考验后,目前共享充电宝项目进入加速抢占市场的阶段,“三电一兽”成为市场头部玩家,且基本具备了盈利能力。TrustData数据显示,2019年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8.6%、27%、25.1%和15.6%,四家头部企业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

伴随“三电一兽”2019年宣布实现盈亏平衡或开始盈利,共享充电宝行业算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为共享经济模式中少数被跑通的,也是唯一大面积实现盈利的赛道。“三电一兽”也开始将充电宝练成了吞金兽,正在“闷声发大财”。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线下实体商业被按下暂停键,高度依赖商家的共享充电宝行业也陷入停滞,没有任何收入的品牌们一度在生死边缘徘徊。如今随着疫情缓和,行业早已复苏,营收也逐步恢复正常。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超250家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的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2020年1至11月,我国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注册量达70余家。

然而眼下,对于这些头部企业来说,更焦灼的场面出现了。这个行业最致命之处,在于门槛太低、盈利模式又过于单一,加上不同企业在产品上很难有本质性差异,“三电一兽”之中,并未出现绝对的龙头,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美团卷土重来,合并潮来袭

这门小生意撑起一个IPO

这是一门可以赚钱的生意,美团也杀回来了。

早期共享充电宝早期的竞争是点位之争,进入门槛较低,目前来看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有限,其更大的增长空间在于——如何将线下获客的流量进行交叉导流,应用到其他应用场景中。于是,美团来了。

今年5月,美团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并大肆地推,拉起了百城大战。与此同时,美团正在疯狂招人,希望通过人海战术快速实现美团共享充电宝的线下覆盖率。

实际上,美团垂涎共享充电宝市场已久。早在2017年共享充电宝混战时,美团就已经立项过一次共享充电宝项目,在石家庄、青岛小规模测试共享充电宝业务。彼时行业厮杀正烈,而美团充电宝的数据并不理想。短短三个月便停止试点,草草收场。

直到2019年,共享充电宝行业有回暖迹象,美团再一次传出将在全国大规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今年3月,该业务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陆续有商家开始接到美团方面的电话,询问是否接入美团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好不容易几分天下,万万没想到还会突然杀出美团这个“程咬金”。当时传得沸沸扬扬:为了快速争抢份额,美团使出了前所未有的“杀手锏”——只要商家和美团签约共享充电宝,每人使用一次美团和点评的真实点击量就会增加一次,用的越多,餐厅的排名越靠前。不过后来,美团充电宝作了澄清餐厅排名和充电宝的使用完全无关。

基于庞大的商家群体,美团已经掌握了吃喝玩乐各项场景流量入口。要玩充电宝,美团就是在自己盘子里旋转,相较于其他只有充电宝业务的玩家,优势明显。不过,美团看上的可能不仅仅是共享充电宝本身。多方信息披露表示,充电宝业务在美团内部属于一个很小的项目,此番进场志在取得新一波的用户规模增长。

共享充电宝的英雄还未诞生。今年6月,市场传来街电科技与来电科技商议合并事宜的消息,随后该传闻被街电科技否认。紧接着,小电科技率先递交了创业板IPO招股书,抢跑争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这门小小的生意,有望撑起一个IPO。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媒体哪敢吃人血馒头?

  • 中国零售业的2022:有希望,活下去

  • 人大代表王填:商业不动产应纳入公募REITs 区别于住宅类调控

  • 谁的潼关谁的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