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兽原创

互联网加速退出“实体” ,阿里亏93亿也要卖掉银泰

2024-12-19 10:14:37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558篇原创文章

阿里回归电商主业,不仅是对自身资源的重新聚焦,也是对市场现实的理性应对。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银泰被出售

阿里的新零售版图再度“瘦身”。

12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将其全资控股的银泰百货100%的股份出售给由雅戈尔集团及银泰管理层共同组成的财团,交易金额约为74亿元人民币(约10亿美元)。

尽管这笔交易将为阿里带来约93亿元人民币的账面亏损,但业内人士向《灵兽》表示,这次“打骨折”式的出售并非坏事,反而说明阿里正加速聚焦主业,甩掉非核心资产的包袱。

对于雅戈尔集团而言,这笔收购显然有着明确的目的。

银泰百货在百货行业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其背后的商业资源是雅戈尔所看重的。作为一家重视地产与商业运营的企业,雅戈尔通过收购银泰,可以为其商业地产板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扩展其商业版图。

银泰百货与阿里的联姻始于2014年。阿里以53.7亿港元对银泰商业进行战略投资,随后逐步加码。

2015年,银泰创始人沈国军主动调整股权,阿里成为银泰最大股东;2017年,阿里进一步将银泰商业私有化,交易金额高达198亿港元,控股比例达到74%。一时间,银泰被视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支柱。

然而,银泰百货的成长并未如阿里所愿。

在私有化之前,银泰百货的总收入约为60亿元,年增速仅为4%,股东应占利润为13.2亿元,增速更是仅为0.2%。阿里则以10港元/股的价格收购银泰股份,比当时的收盘价高出42%,但银泰的业绩表现始终未能摆脱增长乏力的困境。

事实上,从今年2月起,市场便传出阿里计划出售银泰百货的消息。当时双方均未回应,只是,阿里的态度足够明朗。

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它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公司退出是合理,但考虑到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

再回过头看这场联姻,阿里当初收购银泰百货,是出于对新零售模式的高度期待。试图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运营,重塑传统百货的商业模式。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却逐渐显现。

银泰百货作为一家传统实体零售企业,始终未能突破缺乏创新的瓶颈。再加上,当前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传统百货的劣势愈发明显。缺乏新鲜感的购物体验难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而场内商品价格偏高,也毫无竞争力,更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些问题使得银泰百货在增长乏力的泥淖中越陷越深,盈利压力持续加大,这也让本就不富裕的阿里雪上加霜。

当然,逐步“退出”实体的并非只有阿里。

2

京东拟减持永辉股份

进入2024年,永辉超市遭遇京东两次减持。

6月14日晚间,永辉发布股东减持公告,持股8.11%的股东京东世贸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181500739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2%,原因是自身资金需求。

永辉超市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宿迁涵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减持永辉超市不超过1%的股份。宿迁涵邦及其一致行动人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为京东旗下公司,目前持股永辉13.39%,减持后,持股比例将变为12.39%。

这距离永辉上一次披露京东减持计划仅过去3个月时间。早在今年3月,京东首次宣布减持永辉股份,彼时正值京东入股永辉的第9年。

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双方合作关系逐渐疏远的信号。

京东董事会主席曾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仍有一些非核心资产,退出这些业务是合理的选择。

与阿里布局新零售的时间点一致。2015年8月,京东邦能与江苏圆周以9元/股的价格认购永辉5%的股份。次年,这一认购价格调整为4.425元/股,京东以42.35亿元总投入获得永辉10%的股权,进一步绑定双方合作关系。

此后,京东与永辉的协同合作逐步深化。双方强化联盟协同,共同探索线上线下合作模式及O2O业务发展,在仓储物流方面加强协作等。

2018年,京东邦能与江苏圆周继续增持永辉股份,合计持股比例提升至13.38%。牵手后,永辉的业绩表现也十分亮眼。2018年至2019年,永辉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0%,2020年更是突破90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76%。

在资本市场上,永辉的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然而自2021年开始,商超行业整体遇冷,永辉也未能幸免,陷入持续亏损。与此同时,京东的零售战略也在不断调整。

面对连续亏损,永辉尝试通过门店端的改造来扭转颓势,引入胖东来进行调改,对部分门店进行优化调整。相比传统商超,胖东来的成功更依赖于其精细化管理和独特的经营模式,而这些经验能否全面复制仍是未知数。

不过,从当前调改门店来看,有一定成效。

其实,京东当初入股永辉,双方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探索商超行业的更多可能性。只是,永辉的传统商超模式在消费需求变化和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遭遇了一定挑战。

随着京东自身零售战略的调整,对永辉的逐步减持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3

互联网退出实体

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退出实体零售的步伐正在加快。尤其是今年,相继逐步剥离了一系列线下资产,回归互联网的战略方向愈发清晰。

今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在财报会上明确表示,“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仍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但这些并非核心聚焦业务,退出是合理的选择。”

回顾2015年前后,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线下零售市场。

阿里以735亿元先后入股苏宁、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下零售商之一。同时期,京东豪掷超40亿元入股永辉,并在其后增持股份。

随着时间推移,阿里对线下零售的乐观预期逐渐被现实击碎。传统商超和百货业态难以摆脱多级供应链带来的高成本负担,而折扣店、前置仓以及社区团购等新兴零售模式的崛起,进一步削弱了传统零售的竞争力。

从2015年至2018年,阿里大举投资的线下零售资产至今仍未完全消化,这些重资产的运营成本和亏损压力,已成为阿里“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于此,阿里战略重心开始向线上回归。

2023年底,马云提出了“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的新方针。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低价和用户口碑重新抢占流量高地,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主业成为重点。新任CEO吴泳铭也坚定执行这一战略,将资源集中于电商主业,逐步剥离低效的线下零售资产。

同时,阿里开始密集转让线下零售股份。2023年11月30日,阿里网络将美凯龙5.7%的股份以10.52亿元转让给杭州灏月;12月3日,阿里再次将居然之家9.18%的股份以20.48亿元转让给杭州灏月。尽管杭州灏月是阿里内部投资平台,但这些操作表明,阿里正将部分“食之无味”的资产重新整合,以实现资源聚焦和现金流回笼。

但这并非单纯意味着零售业本身的问题,更多则是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战略的调整。

伴随着拼多多和抖音对电商市场的强势冲击,阿里和京东均面临流量和竞争压力,亟需理清线下重资产,回归核心赛道。相比京东逐步减持永辉等资产,阿里的动作显得更为激进和彻底。

阿里在张勇时期的“1+6+N”战略中,盒马、银泰、大润发等线下业态本就处于“N”的边缘地位。在张勇卸任后,这一战略被实质性放弃,线下零售业务的“翻盘”希望也随之破灭。

对此,市场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阿里在正确的时间进入了线下零售,却在错误的时间选择退出;也有人认为,当前退出正是明智之举,为阿里主业的“回血”创造了更多空间。

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都在新零售的试验中交了昂贵的学费。

从最初的“野心勃勃”到如今的“战略回归”,背后是流量红利消退与竞争加剧的深刻反思。阿里最终选择剥离线下重资产,回归电商主业,不仅是对自身资源的重新聚焦,也是对市场现实的理性应对。(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叮咚买菜规模创新高:三季度GMV 72.7亿元,全年预计新开仓110个

  • 今年已涨薪2次!京东4000名采销“新兄弟”能否为直播电商破局 作者

  • 勇于改变,拥抱回暖:北京连锁与物流协会携手行业企业共谋发展

  • 3月CPI同比上涨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