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三文鱼“咬残”佳沃食品

2023-04-10 10:55:56斑马消费 · 陈晓京

佳沃食品3年前亲自布下的雷,最终炸晕了自己。

2022年,公司巨亏11.10亿元。罪魁祸首就是对智利三文鱼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导致归母净利润减少近10亿元。

受此影响,公司触发监管规定,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迎来上市以来至暗时刻。

商誉爆雷

三文鱼最终还是“咬人”了。

4月7日,佳沃食品(300268.SZ)披露2022年度商誉减值测试报告,直接将自己送上风口浪尖。有投资者在股吧直接放言,周一跌停板见。

这几年,公司重金布局海洋优质蛋白业务,已构建成以三文鱼、北极甜虾和狭鳕鱼为主的产品结构,并依托这些资源介入预制菜等领域。这样的业务布局,曾给予外界良好预期。

然而,这个肥皂泡彻底戳破了。

在1月底业绩预告中,公司就披露,因成本上涨、美元借款浮动利率上升,以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公允值有所下降,智利子公司Australis Seafoods S.A.(下称:Australis)计提商誉减值12亿元至18亿元。

7日,靴子落地。公司2022年度资产减值损失合计13.08亿元,主要为商誉减值损失约12.29亿,Australis成为最大的雷。仅对Australis的商誉减值,就影响当期归母净利润9.97亿元。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55.28亿元,同比增长20.24%,归母净利润亏损11.10亿元,同比暴降284.45%,亏损额上年的2.89亿元大幅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公司出现亏损,也与Australis计提商誉减值有直接关系。

4年巨亏超22亿

2012年,联想成立佳沃集团,负责拓展食品和农业板块业务。2017年,佳沃集团受让桃源湘晖持有的万福生科相关股权,获得公司控制权,并将上市公司更名为佳沃食品,主营业务从稻米精深加工和销售,变更为海洋产品贸易、加工和销售。

在此之前,佳沃集团旗下有水果、饮品和主粮等业务,旗下佳沃鑫荣懋已是国内最大水果全产业链企业,佳沃蓝莓和猕猴桃,备受中产群体青睐。

作为联想系实施农业梦的重要上市平台,佳沃食品一开始就被寄以厚望。

2017年起,公司先后收购青岛国星、Australis,锁定了北极甜虾及狭鳕鱼、三文鱼等上游资源。

然而,公司2019年刚将Australis收入囊中,即遭遇外部环境变化,三文鱼在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进入疲软,公司的三文鱼业务遭遇严峻挑战。

2019年-2021年,Australis分实现净利润1.00亿元、-5.21亿元和8319.38万元,2022年消费市场逐渐回暖,Australis艰难盈利1.24亿元。

经过多年倾注培育和发展,三文鱼已是公司核心业务,去年收入42.70亿元,占比77.25%。同时,依托子公司青岛国星涉足北极甜虾和狭鳕鱼业务,收入10.66亿元,占比19.29%。

尽管有鱼有虾吃,佳沃食品的日子依旧艰难,2019年以来连续亏损,4年合计亏损达22.38亿元。

提前卖鱼解渴

左手虾,右手鱼,佳沃食品举起资本的大棒,在极短时间内即成为国内三文鱼一哥。

如果说,2017年,公司小试牛刀,以1.92亿元收购青岛国星55%股权。两年后,公司豪掷9.21亿美元,完成对智利三文鱼企业Australis的收购,可谓孤注一掷。

要知道,在这宗收购前的2018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才2453万元。蛇吞象最终难以消化, 2019年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2.85亿元。

之后,佳沃食品先后通过大股东和银行借贷来缓解资金压力,导致财务成本剧增。

2019年-2022年利息支出分别为2.33亿元、4.11亿元、2.64亿元和4.10亿元。这4年里,公司仅在2020年对大股东佳沃集团完成一笔4亿元定增,后者持股比例升至46.08%,可资金压力并未有所缓解。

截至去年末,公司1年内须偿还有息负债规模14.6亿元,其中主要是银团并购贷约11亿元,公司称将通过再融资偿还。同期,公司可动用资金十分有限,货币资金仅2.51亿元,其中受限资金5049.94万元。

截至2022年末,公司总负债112.1亿元,资产负债率100.57%,还有多少资方愿意参与再融资?

鉴于运营资金紧张,佳沃食品去年末已提前收获约7000吨大西洋鲑和鳟鱼,用于缓解2023年上半年的资金压力。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水中的大鱼数量较少,且大部分鱼都低于计量标准。

提前把大鱼都卖了,以后可怎么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ID:banmaxiaofei),作者:陈晓京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相关推荐 更多>>
热评 更多>>
  • 新春献辞|这当然是历史的节点

  • 今秋什么时间吃蟹最佳?盒马发布《2022年大闸蟹赏味时刻表》

  • 东方甄选独立App上线,新东方认真“单干”能成吗?

  • 认养一头牛IPO疑云:3年砸10亿销售费,靠“忽悠”撑起185亿估值?